|
||
英雄造就时代,时代成就英雄。1970年3月,铁道兵第4师第20团20连就诞生在国家“三线”大建设的伟大时代。铁20团20连自组建以来,先后转战3省区,参加了襄渝铁路、通古铁路、南疆铁路的建设。1981年初,随着部队精简整编,与铁道兵第20团一同裁撤,历经了11年的辉煌历程。她就像一颗璀璨的彗星,踏着光辉的足迹,划过神州的长空,闪烁着斑斓的光芒,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八一”军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
图为:1971年5月,铁20团20连学习小组在交流学习体会,原刊登在《铁道兵报》上。左一为一排徐班长,左二记录者为副连长张龙辉,左三为一排长单柏年,左四为副连长吉余年(照片由20团宣传股熊德成拍摄)。 (一)20连前序。铁道兵第4师第20团4营20连的前身,是1965年2月,在云南省禄丰县大旧庄公社清水塘大队组建的铁道兵第8师第40团5营25连。组建人员为:铁8师通讯连、特务连干部和部分战士以及从铁39团调入的人员。当时为“半机械”连队,主要任务是修建成昆铁路,25连的任务是开砂、洗砂、装砂和为40团卫生队警卫执勤及配合40团5营其他连队施工。
(二)20连组建。1970年3月,在四川省万源县组建铁道兵第4师第20团。组建单位是:由原铁道兵第8师每个团抽调一个营,组建成了铁道兵第20团。与此同时,铁20团4营20连在万源县太平镇鞠家坝大队组建,由原铁道兵第8师40团5营整建制划转给铁道兵第4师第20团,由此,铁40团5营就成了铁20团4营,铁40团5营25连就成为铁20团4营20连。仍为“半机械”连队,主要任务是修建襄渝铁路,20连配合20团4营其他连队施工。
(三)20连撤裁。1981年初,决定,精简铁道兵编制和人员,铁道兵由5团制改为4团制,每个师撤销最后一个团。由此,铁4师撤销第20团。干部分别分配到师机关和16、17、18、19团,战士整体划归19团。此时,铁20团4营20连驻新疆和静县巴伦台镇新光大队,合并到铁19团后,驻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库尔勒市,属于铁19团4营16连。仍是“半机械”连队,主要任务是建设库尔勒火车站,16连配合19团4营其他连队施工。
(四)20连后续。铁道兵第20团并入第19团后,于1981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的命令,从新疆库尔勒市移师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归建铁4师建制,参加兖石铁路大会战。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撤销铁道兵,整体并入铁道部,名称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铁4师为铁道部第14工程局,铁19团为中铁第14工程局第4工程处。铁19团16连名称为:中铁14局第4工程处4段16队。1984年1月,全体干部战士集体转业。至此,铁道兵使命完成,从序列中消失,但铁道兵的功绩,却永远留在的史册上!
铁道兵第20团20连组建后,共设置4个排,每排3个班。另加1个勤杂排,勤杂排为2个班,一个炊事班,一个勤杂班。勤杂班由“八大员”组成,即:文书(军械员)、给养员、通信员、司号员(后撤裁)、统计员、材料员、卫生员、理发员等,全连干部战士约140余人。 20连属于营属机械连队,4个排12个班的主要工种为:1排1班:空气压缩机班,2班:卷扬机班,3班:发电机班;2排4、5、6,3个班为抽水机班(附管机械为芦门吊、破碎机等);3排7班:木工带锯班,8班:搅拌机班,9班:电工班;4排10班:修理班(车床等),11班:钳工、锻工班,12班:电气焊、管子工班(隧道通气、水泵送水管道等)。全连主要机械设备有:发电机、空气压缩机(排风机)、碎石机、混凝土搅拌机、轨道车、抽水机、电气焊机、车床、钻床等(除团机械连以外的其他工程机械设备)。主要技术工种有:各类工程机械司机、电工、木工、电气焊工、发动机维修及修理工等。主要任务是:配属4营其他连队施工。
图为:1975年“八一”节,铁20团20连4排10班全体战友在河北丰润县合影。前排左一张世模(70年入伍,四川广汉)、左二郑维锁(74年入伍,山西晋城)、左三林中款(75年入伍,浙江平阳),中排左一侯安兴(70年入伍,贵州兴义)、左二马金贵(71年入伍,副班长、甘肃秦安)、左三牛俊(71年入伍,志愿兵、甘肃秦安)、左四伊洪光(69年入伍,班长、江苏铜山),后排左一王成富(73年入伍,湖北五峰,已去世)、左二周长军(69年入伍,副排长,江苏铜山)、左三易为群(75年入伍,浙江苍南)。 (一)建设襄渝铁路。1964年,毛主席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1965年,铁道部确定修建襄樊至成都铁路,称襄成铁路。1968年初,中央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底,中央决定铁路从襄阳修到重庆,命名为襄渝铁路,对外代号为2107工程。襄渝铁路是按国家I级标准、以“进山、分散、进洞”的战备需要进行设计的,是当时中国地图上不作标记的秘密国防铁路线连在四川省万源县组建,配属铁8师参加铁路大会战。建设襄渝铁路铁道兵共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8个师分别是铁道兵第1、2、6、7、8、10、11、13师;6个师属团是第11、20、21、23、60、70团;2个独立团是汽车团、机械团。1975年11月全线月正式交付运营。
(二)建设通坨铁路(原名为通古铁路)。1972年11月,铁道兵第4师由京原线移师京东大地,主要任务是,修建通坨铁路(北京通县—河北坨子头〈滦县〉)。这条铁路共计209.4公里,最大的目的是缓解京山线压力,缩短首都钢铁公司与迁安矿山基地间的运输距离。担负施工的全部为铁道兵第4师。此时,铁20团已从四川回归铁4师建制。师机关驻天津蓟县肘各庄天津医学院旧址,16团驻北京通县、17团驻河北滦县、18团驻河北玉田县、19团驻河北三河县、20团驻河北丰润县。通坨铁路为国家铁路I级干线月全线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这是一项“短平快”的突击工程,铁4师集中兵力,只争朝夕,只用3年时间,就完成交付使用。
(三)建设南疆铁路。1974年,经毛主席批准,周总理批示,修建南疆铁路。1975年6月,铁4师19团、20团开进新疆库尔勒地区,20团驻和静县巴伦台镇新光大队,配属铁6师修建南疆铁路。由20团负责修建的新光隧道及两侧延长线的桥梁和路基,新光隧道是一个“灯泡型”降坡隧道,全长近4000多米,进口和出口重叠在同一个平面上,爬坡坡度为14‰。进峒口与出峒口高差53米。形成立体交叉,且又桥隧相连,被誉为南疆线上的一大壮观。在南疆铁路建设过程中,铁道兵第5、6师、4师19团、20团干部战士和民兵,投入兵力8.4万名。全体参战的铁道兵指战员,顶烈日、战冰雪,迎风沙、斗严寒,克服险恶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天气特征情况带来的种种困难,出色的完成了施工任务。1979年8月1日,南疆铁路全线铺轨完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塔里木石油资源开发及南疆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生机,在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中,发挥出巨大的军事运输作用。尤其是在1994年、1999年,在西部军事演习中,提供了强大的运输保障。
在南疆铁路建设期间,1976年6月至1978年年底,约2年半的时间,20连的2、3、4排,根据上级的命令,到位于新疆达坂城鱼尔沟的铁6师后勤部物资转运站驻勤,驻地为鱼尔沟火车站。主要任务是,转运为南疆铁路建设所需要的钢材、木材和水泥等物资。这是20连干部战士首次远离20团大部队这个集体,独立执行工作任务。20连干部战士发扬铁道兵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白天与黑夜,也不分周末与节假日,只要有装卸转运任务,就立即出动,毫无怨言。连队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与战士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每天装卸水泥数百吨,装卸木材数千立方。因当时基本上没有装卸机械设备,全凭干部战士的人力,在装卸木材时,干部战士分别在火车和汽车上架上圆木,先用绳索从火车上卸下,再用人力将木材推上汽车,那些木材每根都有好几个立方,约几千斤重,需十几个人齐心协力才行。大家喊着“一二三”的号子,一齐用力推动,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双手都磨出了血泡,后又变成了老茧。特别是“东北松”那种木材,树皮厚、毛刺多,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手上,钻心的疼痛,一天下来,双手都被扎到十几次。每次下班后,光挑刺都需要个把小时。尤其是在装卸水泥时,一些十七八岁的战士,经过几个月的磨练,也能轻轻松松的将一袋重达百斤的水泥,从火车车皮内甩到汽车车厢里。有时装卸距离稍远,就用小推车推送,新战士一次可推6—8袋,老战士可推10袋,也就是1000斤。每天干部战士浑身沾满了厚厚的粉尘,几乎成了泥人,每次都是汗流浃背,身上都是盐霜,汗水与水泥一起凝固在身上,衣服一敲邦邦响,腰根本不能弯,腿也更不能蹲下,累了也只能靠着车厢站一会儿,活像一尊活动的疲劳的泥塑。下班后一是洗澡,二是洗衣服,否则不能入睡,同时第二天也没有工作服穿。但20连干部战士无怨无悔,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度过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有铜臭的熏染,没有道德的滑坡,以铁兵的忠诚与担当,出色的完成了物资转运任务,为南疆铁路的顺利建设,谱写出一曲壮美的赞歌!
1、1972年夏,在建设成昆铁路万源县梨树大桥施工期间,铁20团20连2排4班有2名少数民族抽水机战士在施工中壮烈牺牲,分别是:王永秀(贵州贞丰县人、布依族、1970年入伍)、宋昌礼(贵州人、苗族、1970年入伍),他们为共和国的“三线”铁路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1975年11月,在河北丰润建设通坨铁路期间,铁20团20连1排2班有2名战士在丰润火车站机务段安装锅炉施工中壮烈牺牲,分别是:曾庆华(江苏人、1969年入伍、时任班长)、汪玉柱(河南人、1975年入伍),他们将青春永远留在了京东大地。
图为:位于新疆和静县的“铁道兵烈士陵园”内的,南疆铁路铁道兵烈士纪念塔。 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八一”军旗,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功臣,他们是我们20连的骄傲,他们的精神将光照千秋、永垂青史,可以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一)坚持政治建军。铁道兵第20团20连组建的11年间,连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治建军方针,加强部队建设。连党支部充分的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决执行中国人民内务、纪律、队列条令。做到政治优良、纪律严明、军容严整,机械保养精良、技能过硬、作风顽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三学”和评选“优秀革命军人”等活动,连队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极大提高,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类急难险重任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二)加强军民团结。全连干部战士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扎实搞好军政军民关系,做好“拥政爱民”工作。在四川万源、河北丰润、新疆和静时,积极开展“三支两军”活动,为当地农民收割麦子、水稻、玉米等。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总要求,坚持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军民凝聚力,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荣辱与共、水融、生死相依、患难情深的鱼水关系,使“拥政爱民”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停地改进革新,成果不断扩大。 (三)丰富连队生活。连队业余文体生活开展的有声有色,成立了连队战士业余文艺演唱组,定期组织学政治、学文化、练技术、打蓝球、歌咏比赛、拔河比赛,重大节日都要召开联欢睌会,由各班排演出节目。连队在新疆时,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开荒种菜、养猪,改善了全连战士的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战士生龙活虎,连队蒸蒸日上,欢乐和幸福无处不在,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政治局面,打造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图为:铁道兵第20团20连连队演唱组在连队院内排练中。左一为戴文卓(江苏丰县人)、左二为刘成明(江苏丰县人)、右二为李帮华(江苏丰县人)、右一为王甫亚(江苏睢宁人)。 (四)打造铁兵特质。20连在组建的11年中,连党支部根据铁道兵的性质、任务、编制、体制和工作规程,坚定了连队建设的方向,教育战士“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部队训练、后勤保障、机械施工以及其他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在连队教育和训练上,突出铁道兵的特色,体现铁道兵的特性,从而使连队既保持了人民应该具有的军政素质,又掌握了抢修和新建铁路所必需的枝术和本领,促进了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 (五)铸就铁军精神。全连干部战士在生活、工作都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高唱着《志在四方》的战歌,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光辉灿烂的历史华章!与全体铁道兵指战员一道,培育和铸就了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为主题的铁道兵精神,它包含了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要传承和光大的传统作风,这是当时年代的产物,同样也是新时代“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它内涵的强烈的时代价值和高贵品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中化文化建设的形象教材。铁道兵精神必将成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的力量源泉!
图为:1978年,原铁20团20连江苏睢宁籍全体战友在新疆阿拉沟留影(背景为20连营区)。前排左为陆启猛,中为仝太久(后任炊事班长),右为葛树忠(后任统计员),后排左为李保和(后任六班长),中为龚文銮(时任连通信员、后任给养员),右为王甫亚(时任连队文书,后任二排副排长、铁19团16连排长)。 我们回忆铁道兵生活,怀念铁道兵战友,纪念铁道兵部队,追溯铁道兵历史,正是因为有“铁道兵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一种信念、一种内涵、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资源,是具有铁道兵特质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正是铁道兵的这种红色基因,使全体铁道兵指战员,“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告别军旗仍然是劲旅,她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薪火传承、军魂永铸!
本文得到了原铁道兵第8师第40团25连和原铁道兵第4师第20团20连的单柏年、潘从德、彭桐林、薛乐斌、钟志才、胡建明、黄植文、车云林、余德海、唐永亮、朱俊昌、李保和、陈长永、神凤群、牛俊、崔合营、马金贵、常满屯、张茂盛、李明明、宋合利、黄居明、龚文銮等老首长、老战友的热情关注和全力支持,为此文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及写作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